深度分销诞生的故事:100多年前的供应链战争

时间:2023-11-13

深度分销方式的实践,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。1903年,美孚依靠自己的商务实践,创造了深度分销方式。

在中国,最早的深度分销方式,出现在1989年的花果山与三得利的合资企业。其大体的做法,就是“降低销售重心”,把商务活动的触角延伸出去。通过经销商延伸到零售门店,以此来提高销售效率,扩大销售数量。

那时,人们还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方式或方法。直到1998年,随着TCL的迅速崛起,才有了“深度分销方式”的称谓。宝洁公司把这称为“分销一体化系统”(Integrated Distribution System, IDS),台湾企业称之为“厂商策略联盟”,可口可乐公司称之为“独特的业务发展模式”,其中包括“储运101(RSC101)项目”。

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于包政著作《营销的本质》,讲述了美孚搭建深度分销机制的过程。





早在100多年前,美孚公司就进入中国市场,开始采用的是传统的商品交易方式,从代理制转向独家代理制,不尽如人意。


经过实践摸索,最终下决心转向深度分销方式,构建管理体系,把分销商和零售商组织起来,赢得了市场,赢得了竞争。


美孚公司是洛克菲勒旗下的销售子公司。1882年,约翰·洛克菲勒创立标准石油公司;1883年,旗下的销售公司也就是后来的美孚,就进入中国市场。


进入之初,其主要依靠洋人开设的洋行,在中国推销照明用的煤油,成效甚微。主要原因是洋行在中国缺乏广泛的市场交易关系,缺乏建立市场交易关系的能力,俗话讲就是“打不开市场”。


大规模销售,必须建立在企业与市场的联系上。美孚公司很快明白,只有找对分销商,才有所谓的“销路”。


时年,美孚改换门庭。从外国的洋行转向中国的买办,找到了拥有独立商号及其分销网络体系的买办叶澄衷,指定他为唯一分销商,独家代理煤油产品的批零业务。


短短的两年时间,销售量增长了5倍多。


叶澄衷是浙江宁波人,懂得编织分销网络体系,实现规模化销售,这也许是美孚公司看中叶澄衷的原因。不过,叶澄衷编织分销网络体系的方法,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,这就是依靠人脉或人情。


在叶澄衷看来,做生意就是做人,经营生意就是经营人际关系。中国有句老话,不懂得做人就不懂得做事,搞不定人就搞不定事。叶澄衷的口头禅是“用家乡人做事,与家乡人做生意”。


他的手段就是乐善好施,包括开设学堂,赞助食品和衣物,捐献药品乃至棺材。浙江和上海一带的同乡中形成口碑,认为“叶澄衷对浙江同乡关爱备至,凡有求者,无空手而返者,被浙江人奉若神明”,推举为宁波同乡会,即“上海四明公所”领袖。


这对美孚公司来说,并不是一件好事,叶澄衷的成功不等于自己的成功。叶澄衷基于人情关系的分销网络体系,只听他本人的摆布,不受美孚公司的控制。


相反,叶澄衷利用美孚公司的资源,控制煤油市场交易达10年之久。销售势力范围扩展到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,超过英国怡和洋行等国外在华贸易机构。


让美孚公司难以忍受的是,无法调节叶澄衷的行为,以保持长期利益和协同方向的一致性。例如,美孚为了强化叶澄衷的资金调度能力,加大对美孚产品的采购量和销售量,制定了无息贷款的销售政策,贷款期限为90~100天。


叶澄衷就会利用这个销售政策,套取销售贷款资金,然后以25~30天的速度脱手倾销,赢得65~70天的时间差,把资金挪作他用、牟取单方面利益。这不仅会弱化美孚产品在分销渠道和零售门店上的竞争力,而且,还会引发美孚产品流通量、交易量,以及价格的波动,扰乱市场价格体系。


1893年,也就是双方关系维持了10年之后,美孚公司被迫与叶澄衷分道扬镳。


取缔叶澄衷后,美孚建立了自己的分销管理中心,总部设在上海,另在香港设有办事处。企图把分销商及其渠道网络组织起来,但最终由于受客观条件和资源的限制,包括经销队伍的建设、物流管理体系的建设、分销商的选择和市场交易关系的开拓、经销模式及其管理规范的制定,等等,不得不放弃构建分销网络体系的努力。


只好走回头路,从原来的独家代理制,改为多家代理制。希望代理商之间相互制衡,提高美孚的相对谈判地位。


美孚选择的分销商主要是两家,广东中山的买办商人和德国“美最时”洋行。最终的结果是,两家分销商各行其是,弱化了市场整体竞争能力,给美孚的直接竞争对手留下机会。


竞争对手乘机扩张,依靠短期增长的销量和销售收入,强化物流体系,争夺交易关系。在10年时间内,迫使美孚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,从75%下降到45.8%。


美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俄罗斯的罗斯柴尔德石油公司,他们与怡大洋行合作,依靠经营模式的创新,以更低的成本和价格,供应类似或相同的产品。


具言之,就是集中采购低成本的俄罗斯煤油,以散装方式运到中国,分别存储存在上海、厦门、汕头和香港口岸,贴近市场建立听装厂,按照实际销售进度进行灌装。


其中一项重要工作,就是说服苏伊士运河当局取消散装煤油禁令,从而使实际售价比美孚便宜1/3。相比之下,美孚的做法是把听装煤油外加木箱包装,装上油轮从美国运到中国销售,其成本可想而知。


另一家竞争对手是荷兰皇家石油公司,同样采取的是模式创新、大幅降低成本和售价。他们在散装运输的基础上,实行“采油、炼油、运输和经销”一体化运作,并选择苏门答腊,贴近中国市场,进行成品油的提炼、加工和包装。


此外,中国诸多城市设立办事处,以公司选派的雇员,加强对分销网络的组织和管理。


面对欧洲石油公司的竞争,美孚采用简单的销售策略,不断降低煤油产品价格,试图把竞争对手挤出市场,结果适得其反,进一步降低销售利润空间,动摇了美孚与分销商之间的稳定利益关系。


同时,招致欧洲公司联手反攻,组成第三方公司“亚细亚火油公司”。该公司以低成本优势,大幅提高佣金,吸引更多中国买办商号加盟。并放手让那些大大小小的买办商号,充分利用各自的人际关系网络,扩大销售机会,提高销售收入,获取高额佣金。可谓“以乱治乱”,一举瓦解美孚的降价策略。


为了彻底扭转竞争局面,1903年,美孚投资2000万美元,着手建立分销管理体系,依靠组织与管理协调能力,维持大规模的分销网络体系。


美孚分销管理的要点是,在上海设立分销管理总部,总部由洋人担当,俗称“洋大班”。全权负责中国区域市场的销售业务。“洋大班”通过下属区行、分行、支行,即三个层级的办事机构,落实各项决策。主要的管理方法是,通过各级办事机构负责人,督促基层销售职员执行到位。


各级办事机构负责招募本地分销商和经销商,按照整体的规划,构建分销商及其行商的网络体系。这个网络体系中,每个分销商都有许多行商(推销员),就是深入各乡各镇的“推销员”,主要任务就是向乡镇乃至村头的零售门店推销煤油产品。


各级办事机构不直接从事销售活动,只是对分销商和行商进行监督和管理。美孚有一套管理规范,明确与分销商及其行商之间的代理关系。包括明确销售区域边界、销售目标与任务、2%的代理佣金、贷款支持、货款押金、奖惩办法、补贴和保险等。


美孚公司反对叶澄衷这样的人情关系网,严令禁止分销商及其行商拉帮结伙、结成家族和同乡社会关系网,不准雇用亲人;并严令禁止跨区操作,杜绝“窜流货”行为,违反者一律取缔分销与推销的资格。


每个基层销售职员,负责一个指定的销售责任区域,主要负责对分销商的销售过程进行监控、协调和管理,防止分销商违反公司政策和管理规范。各销售责任区域的分销商,必须定期向美孚基层职员报告销售情况和进度,以及下家经销商的销售情况。


美孚公司规定基层销售职员,必须定期约见行商,了解实际零售情况和消费者情况;并对他们提供支持,监督他们的活动。同时,必须详细记录产品货物的流量、流向和流速,记录货物流转过程以及经手人。


基层销售职员通过这些方式,确保销售责任区域的正常运行,确保产品进入中国及其责任区域之后,顺利地到达消费者手中。


另外,基层的会计职员,负责评估分销商的信用状况,按存货值与现金押款比例评定信用等级,会计信息由最高管理层的“洋大班”审核,他们对会计表格要求极为严格,发生错误绝不饶恕。


同时,美孚公司利用中国高级职员购置土地,再签订内部租借合同获取土地实际使用权。然后进行大规模投资,建立覆盖全国的储油和运油设施,包括输油栈道、油槽、油船。


同时,其在中国内河建立庞大的运输船队,拥有的内河驳船数量,比中国首屈一指的轮船招商局大几倍,并对接陆上运输,深入到偏僻的山村。另外,在各地建立听装厂,贴近销售区域进行分装。在此基础上,美孚构建起一个规模庞大的全国物流配送和后勤供应体系。


这些有组织的努力,很快取得了成效。


1914年,美孚的销售收入达到1亿美元,坏账只有440美元(约合634两白银)。1920年,美孚依靠分销管理体系,有效地控制了全国9个大区、约500家分销商、2500位行商。


有人估计,该分销网络体系价值4300万美元。1928年,市场份额增加到88%,把竞争对手远远抛在了后面。